沒有鍋爐和煙囪,
整個“發電過程”靠的是聰明的系統算法。
在成都高新西區,
有一座虛擬電廠,
它可不簡單,
它可以填補該區域
60%以上的供電缺口。
這是西部首座
上線運行的虛擬電廠投運后,
新型電力系統服務經濟發展的場景,
讓我們帶大家來認識一下,
這個虛擬電廠是啥來頭?
虛擬電廠是什么?
虛擬電廠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電廠,而是一套智慧能源管理系統,通過先進信息通信和數字化技術手段,實現分布式電源、儲能、充電樁、工業可調負荷等基礎資源有效聚合和協同優化。虛擬電廠具備的資源聚合、整體調度等特點,讓“源荷互動”成為可能,對區域強化電力保供能力、提升節能降碳水平,推動清潔能源轉型有重要現實意義。
作為成都首座虛擬電廠,成都高新西區虛擬電廠運行已經超過半年,通過聚合高新西區IC低碳產業園的光伏、儲能,以及京東方、德州儀器、華為等169家企業,形成了0.1萬千瓦電源側、5.76萬千瓦負荷側的靈活可調能力。“相當于兩座小型發電廠的發電量,能填補成都高新西區60%以上的供電缺口。”成都倍特數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鄧霄博表示。
虛擬電廠能干啥?怎么干?
據介紹,成都高新西區虛擬電廠在企業側安裝高精度電力采集終端,分鐘級采集企業的電流、電壓、功率等數據,實時感知企業需求情況,為虛擬電廠運行平臺提供及時準確的數據支撐。同時,利用云計算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技術,建設功能齊備高效的虛擬電廠信息化運行平臺,設置企業用能監測、彈性負荷管理、清潔能源消費等7大模塊,實現對企業用電全流程、多場景的管理服務。此外,還利用平臺的大數據宏觀視角,幫助企業精準診斷并優化提升能源解決方案,幫助企業降低用能成本,加快清潔低碳轉型,實現平臺功效的最大化。
簡單來說,通過虛擬電廠平臺這個數字化工具,可實現利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模型輔助決策,創新能源管理模式。虛擬電廠利用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式,不僅能靈活、智能的節流,還能實現開源。
那虛擬電廠是如何做到的呢?
縮小峰谷差距
城市每天的用電,都有高峰和低谷之分。而虛擬電廠可以縮小峰谷差距,讓電力資源變得更靈活、智能、可調節。比如在高溫天氣電網供電緊張時,虛擬電廠將聚合的商場空調上升1~2,在沒有影響到商場消費者體驗的情況下,減少了用電需求;或者將聚合的分布式能源、儲能設施在用電高峰時向電網送電,取得高峰時的高電價收益。在沒有影響到商場消費者體驗的情況下,減少了用電需求;或者將聚合的分布式能源、儲能設施在用電高峰時向電網送電,取得高峰時的高電價收益。
通過城市道路照明調節負荷
這樣聰明的“電廠”,還可通過城市道路照明實現負荷調節。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,目前全市共有71萬盞道路照明設施,已有71%完成LED節能光源改造。其中,市管道路照明設施16萬盞,已全部完成改造,相較改造前降低負荷1.3萬千瓦,節電率達30%。近三年來,市城管委牽頭推進道路照明設施改造提升,全市8100余臺道路照明配電箱,已有6700余臺實現遠程控制,遠程控制率達83%。經測算,在滿足基礎照明要求的前提下,全市道路照明12.8萬千瓦的總負荷,最多可調減負荷約5.3萬千瓦。“今年成都將對10萬盞道路照明進行節能光源改造,完成后我市道路照明節能光源使用占比將超過85%,力爭在2025年底實現成都全域路燈節能光源使用率100%。”
萬物可“來電”
在“節流”的同時,虛擬電廠還實現了“開源”。在成都高新西區IC設計產業園,智慧光儲項目通過光伏發電、儲能集成一體,發揮“充電寶”的作用以緩解電力資源不均的壓力。
這樣的城市“充電寶”,在成都正不斷增加。在成都睿樂達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,可以見到一個專門為新能源汽車設計的充電機器人。董事長張睿睿介紹道,“這款機器人可以實現從‘車找充電樁’到‘充電樁找車’,無論是在小區、商場,還是高速路停車區,人們通過手機軟件一鍵下單,機器人就能載著電池奔赴停車位為愛車充電,解決城市中新能源汽車充電難的問題。”不僅如此,“除了便捷之外,這款機器人還有一個特點,那就是綠色低碳。機器人攜帶的充電樁,可以更加靈活地選擇充電時間,一般都是在晚上峰谷期充電,白天高峰期放電,起到‘削峰填谷’的作用,節省能源成本。”張睿睿說。
在天府軟件園新能源汽車公共快充站,不少車輛在此充電。在滿足車輛日常充電需求的時候,高峰時期還可向電網反向充電,實現“充電寶”的功能。成都特來電公司總經理陳亮介紹,通過融合變電站、配電站、光伏站、儲能站、電動汽車充放電站,實現“多站合一”。目前,在成都區域已接入充電場站1048個,充電樁終端10000余個,總容量566兆瓦,最大負荷近20萬千瓦。
“目前,我們已與全市充換電運營企業實現實時數據交換,具備構建充換電子虛擬電廠能源數據和調控指令交互通道,已實現對全市4萬余個智慧充電樁的電流電壓、負荷功率等生命體征實時監測和信息采集。”據城投集團董事長趙衛東介紹,經前期線下摸排,全市充電場站最大可調負荷總功率約70萬千瓦,占總裝機功率的32%,目前,可調節能力約為20萬千瓦。
截至目前,成都高新西區虛擬電廠正逐步接入IC產業園光伏、儲能,西門子三聯供、中電國際能源站等電源側資源,可提供約36兆瓦的供電能力。同時,已接入京東方、英特爾、戴爾、德州儀器、華為等169家重點企業,累計彈性負荷可調能力約57兆瓦,預計可填補60%以上西區負荷缺口,極大豐富了高新西區的供電保障能力。預計到今年底可接入企業超過200家,累計彈性可調負荷達到60-80兆瓦。
根據《成都市虛擬電廠建設實施方案》,成都將構建“1+2+N” 城市級虛擬電廠一體化發展格局。到2025年,成都將計劃實現130萬千瓦以上的電力能源調節能力,達到成都電網最大用電負荷的5%。值得一提的是,這相當于1臺全球最大的白鶴灘水電站水輪發電機組的裝機容量,以城鎮居民每戶每天用電量10度計算,可滿足約10多萬戶居民一天的用電。
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相關負責人介紹,下一步將加快推進N個子虛擬電廠建設,全面推動可調資源接入可控,在迎峰度夏前形成約40萬千瓦可調節能力,年底前達到80萬千瓦;積極探索虛擬電廠市場化運營,探索虛擬電廠進入電力交易市場,以市場主體參與省間、省內的電力交易;推進虛擬電廠向綜合能源服務拓展。推廣“能效服務+能源聚合”模式,在平時利用分時電價、光儲配建等政策幫助工商業企業降低用電成本,在出現區域負荷缺口時聚合可調負荷資源參與需求側響應,完善虛擬電廠商業閉環。
信息來源:成都日報